Monday 28 April 2014

胡同與炸醬麵

又到了食物吃完、飛機沒來又不知道要幹什麼的時間了,今天我們講個炸醬麵的故事如何?

北京的胡同這幾年越來越少了,一方面因為中國政府忙著開發地產,位於精華地區的胡同自然列為優先拆遷的標的,另一方面則是因為胡同裡生活條件不好,有能力的年輕人寧願住遠一點的高樓大廈。就地理位置來看,北京城內的胡同多位於三環內,絕大多數還坐落於二環裡頭,雖然最靠近市中心(也就是紫禁城),但這區除了部分公家機關、名勝古蹟之外,和平常的生活沒有太大關係。例如科技公司多設在北四環的中關村、設計公司在亞運村,金融區則分布東西兩側,國貿CBD和金融街,因此對於平常在北京生活的人來說,「進城」並不是必要選項。

現在僅存的胡同大概能分成兩種,一種是重新拉皮、規劃的觀光胡同,如著名的南鑼鼓巷、什剎海都是;另一種則是尚未拆遷、仍有住戶的胡同,散落在北京各處。觀光胡同居民多已搬走,大多產權歸公,商家再投標進駐。少數私有產權的,也沒人願意住裡面,院子租出去給人做生意賺的多。在北平淪陷之前,胡同裡大多數的四合院是以「家」為單位分佈,一般一進的四合院裡能住上一家子人,經濟條件好一點的就蓋個二進院。不過有個共通點,無論是文官武官(以前住北京的幾乎都是官),大家的家門都是開在側面;只有八旗子弟王爺等級的能開正門。四合院上橫樑有幾個門當,門當數最多有四個,是官品大的;下有石鼓,圓的方的分別代表文官武官。「門當戶對」,在嫁娶子女時得確定對方家庭是和咱家一樣的,否則就是高攀或屈就了。不過淪陷以後,大多數的四合院地主被迫繳出房產,有些自己只能留下一個偏房住,其它的就畫成「雜院」,即一個四合院裡住了好多人家。這種雜院文化有點類似台灣的眷村文化,特別是北京,官啊公務員啊軍隊從各地而來,大江南北的人住在同一個院落裡,激盪了不少融合文化,同樣也衍生了許多特殊的胡同美食。

北京的南城人和北城人是不同的。南城北城以長安大街分,北城大多都是各地來做官的,全國的菁英份子,中南海現在的位置就算其一;南城開頭就是現在的前門市場、大柵欄(北京人管這個「柵」讀一濁化的ㄖ音),南城的特色是庶民文化,也就是我們一般認定的老北京。大家在相聲裡聽到的「北京土話」,就是南城人的方言,兒話音特別多,嘴皮子鬆。北城人就是讀書人、知識分子,講的是官話普通話。


Tuesday 8 April 2014

一碗牛肉麵之後

這篇原本貼在Facebook,是我在等待班機前隨手寫的。原本擔心結構不完整,但回頭看看好像還行,整理一下就丟來這了。全文如下:


2014/3/28
在我等著往北京的班機時,無意間聽到旁邊兩個「大人」對於服貿的談話。反正牛肉麵吃完了、免稅店內容快會背了,還不如花一點點登機時間寫篇文。

從上週學生占領立法院、訴求退回兩岸服務貿易協定(簡稱服貿)、拒絕黑箱開始,我就密切地關注這個事件,並以直際行動到現場參與並紀錄。這次的公民運動,不是單純的群眾運動,而是一個青年人自體的覺醒運動,有幸參與其中,正見證著台灣歷史的一個新的轉捩點

關於立場,我對於服貿協議並無好惡,以自身的利益而言,通過服貿利大於弊,金融自由有助於金流增加,而作為一個詐騙業者,金流意味著更多的資產得以吸納,企業或個人在對岸的營利,也可能因為避稅或投資用途,需要第三方的停泊,這都是生意的來源。同時大家清楚地知道,面對一個龐大的經濟體,在談判桌上籌碼有限,議價能力(Bargaining Power) 小得多。如果論服貿協議的結果,我認為這談判談的不差,在條文上雙方互有讓利、互有所得,雖然不能說完全平等,但也不算吃了大虧。

綜觀立法院內、外抗議的同學和社會人士,對於服貿協議的支持、反對尚未定論,但大家有一個共通點,那就是不再信任這個政府了。抗議的人群不信任這個「協議」,其來有自,因為過去政府的承諾早已不是空談、而是笑話,讓人不禁懷疑起這個把關的機制是否早已名存實亡?在國會佔有多數的國民黨,推行自家執政政府政策,居然需要用「奧步」過關,國、民兩黨國會議員恬不知恥,身為選民的你,也在這個腐化的過程中推了一把。

從上面的論點,我們要問:服貿議題到底是不是一個經濟議題?還是這是一個牽涉更廣的社會議題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