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onday 28 April 2014

胡同與炸醬麵

又到了食物吃完、飛機沒來又不知道要幹什麼的時間了,今天我們講個炸醬麵的故事如何?

北京的胡同這幾年越來越少了,一方面因為中國政府忙著開發地產,位於精華地區的胡同自然列為優先拆遷的標的,另一方面則是因為胡同裡生活條件不好,有能力的年輕人寧願住遠一點的高樓大廈。就地理位置來看,北京城內的胡同多位於三環內,絕大多數還坐落於二環裡頭,雖然最靠近市中心(也就是紫禁城),但這區除了部分公家機關、名勝古蹟之外,和平常的生活沒有太大關係。例如科技公司多設在北四環的中關村、設計公司在亞運村,金融區則分布東西兩側,國貿CBD和金融街,因此對於平常在北京生活的人來說,「進城」並不是必要選項。

現在僅存的胡同大概能分成兩種,一種是重新拉皮、規劃的觀光胡同,如著名的南鑼鼓巷、什剎海都是;另一種則是尚未拆遷、仍有住戶的胡同,散落在北京各處。觀光胡同居民多已搬走,大多產權歸公,商家再投標進駐。少數私有產權的,也沒人願意住裡面,院子租出去給人做生意賺的多。在北平淪陷之前,胡同裡大多數的四合院是以「家」為單位分佈,一般一進的四合院裡能住上一家子人,經濟條件好一點的就蓋個二進院。不過有個共通點,無論是文官武官(以前住北京的幾乎都是官),大家的家門都是開在側面;只有八旗子弟王爺等級的能開正門。四合院上橫樑有幾個門當,門當數最多有四個,是官品大的;下有石鼓,圓的方的分別代表文官武官。「門當戶對」,在嫁娶子女時得確定對方家庭是和咱家一樣的,否則就是高攀或屈就了。不過淪陷以後,大多數的四合院地主被迫繳出房產,有些自己只能留下一個偏房住,其它的就畫成「雜院」,即一個四合院裡住了好多人家。這種雜院文化有點類似台灣的眷村文化,特別是北京,官啊公務員啊軍隊從各地而來,大江南北的人住在同一個院落裡,激盪了不少融合文化,同樣也衍生了許多特殊的胡同美食。

北京的南城人和北城人是不同的。南城北城以長安大街分,北城大多都是各地來做官的,全國的菁英份子,中南海現在的位置就算其一;南城開頭就是現在的前門市場、大柵欄(北京人管這個「柵」讀一濁化的ㄖ音),南城的特色是庶民文化,也就是我們一般認定的老北京。大家在相聲裡聽到的「北京土話」,就是南城人的方言,兒話音特別多,嘴皮子鬆。北城人就是讀書人、知識分子,講的是官話普通話。


南城北城人的個性截然不同,北城人在宮內廝殺鬥權的時候,南城人照樣過他的日子。南城人代表著老北京人的個性:懶、沒有大志向、可是又懂吃懂喝特別饞。炸醬麵是我認為北京最具代表性的食物:拿黃醬甜麵醬炸了一鍋之後,能擺上好幾天吃上好幾頓。天氣冷吃熱麵熱醬、天氣熱就吃涼的,躺著吃蹲著吃都行。有錢就多擱幾塊肥肉,沒錢吃素一點、醬調鹹一點多配點麵也能過一天。這反映了北京人現在的生活態度,一個月掙2萬不錯,2000也還行;工作太辛苦不如不幹,回家舒舒服服躺著吃炸醬麵也挺好,每月還有一千塊錢的低收補助,也能過日子了。因此在北京的企業當中,中高階主管大多都是外地人,北京人多半不上不下,在這個超級競爭的城市當中,他們總是悠閒的一群。

六必居的醬菜



走訪北京,觀光樣板的胡同是吸引不了我的。開的店面琳瑯滿目,台灣雞排美國牡丹樓星巴克都來,就連建築物都改了成新的。原生居民敬而遠之,除了負擔不了昂貴的租金之外,從早喧鬧到晚的人龍也讓老北京吃不消。想要看老的胡同,還是得走進散落各處的雜院胡同。我去的第一個胡同是雍和宮後方的胡同,政府正忙著幫外表拉皮,想盡辦法讓胡同的外牆能乾淨一點。不過裡面的氣味騙不了人,爆肚、炒肝又鹹又羶的滷煮滋味、公共廁所飄出來的尿騷味,有時還有雜院裡阿姨燉肉炸醬的炒菜香,再庶民不過。這些胡同現在不見得光住老人,也有許多在北京打拼的年輕人用低價租一小屋,強做棲身之所。裡頭的生活環境並不舒適,多數房屋沒有廁所,即便是公共廁所也沒有洗手槽、門擋等配備。其中一小伙伴的朋友老家就在這區,奶奶還住在裡頭,老人家住一輩子習慣了,不願意搬。




胡同裡的大爺大娘們

後海(什剎海)的胡同我逛得仔細,其中幾晚住的酒店就是一個四合院酒店。一早起來還能看到大爺大娘提籠溜鳥、壓腿散步。後海北緣有一市場,裡頭什麼都賣。老北京個性特別大方,大概什麼大風大浪都看過了,我住的四合院酒店旁,早上幾位大娘送完孫子上幼兒園就聚在門口散步,每天早晨和她們打招呼沒幾天就熟了。聊了才知道,原來北京的姥姥(外婆)才是孫子的超級保母,張羅吃喝接送上學都是姥姥的工作;奶奶就落得清閒,買完菜能在門口和鄰居槓上幾句,搓兩圈麻將回家弄碗炸醬麵給老爺子吃就行了,兩者在家族講話的分量也不同,無怪乎我的朋友們都特別和姥姥親了。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