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aturday 24 August 2013

酸民米芝蓮:什麼都吃就是不吃虧的飲食計畫

米芝蓮,台灣多譯作米其林。不管怎麼譯,這個偉大的名字都具有多層次的意義。老實說我一直覺得米其林這名字聽起來很遜,如果翻譯成米奇・林可能好點,至少有點海外歸國、學富五車的味道。不過自從發現香港譯作米芝蓮之後,覺得這名字更滑稽了—不管用普通話還是廣東話念都是,特別是發「芝」這個音時,一定要 Zeeee~ 出來,或垂涎欲滴,激發一絲味蕾的潛能,真是用心良苦啊!



回到正題,Michelin Guide 最早是輪胎公司Michelin為了飢腸轆轆的駕駛所設計。他們打算在法國重要的城市和公路旁邊,標注除了加油站、輪胎行、維修廠之外的設施。不過顯然他們找了一些歪嘴雞擔任編輯,無聊的法國人決定將餐廳以餐飲水準、服務品質、地點、價位區分給定星號,從20世紀初開始,經過百年淬鍊,儼然成為餐飲指南中之牛耳。

我個人覺得這本指南頗具參考意義,一是Michelin的輪胎寶寶白白胖胖,看起來就很懂吃。二是既然它是輪胎公司出版的,就會鼓勵你不辭辛勞長途駕車用餐。根據我的踩雷理論,餐廳的美味程度與距離成正比,例如說你在羅馬街頭吃了一支每個觀光客都吃過的冰淇淋(我絕對不會說是Fontana di Trevi 旁邊那家),你一定會覺得這隻冰淇淋舉世無雙的美味,大概是在樑上繞了三天還捨不得下來的程度。不過按照經濟學原理,這隻冰淇淋的效用背後,隱藏的沉默成本還包括了6小時時差、昂貴的機票旅館、在市區被偷走的Sony相機,以及對面穿短裙的義大利辣妹。所以實際上,這隻冰淇淋對義大利人和對你的效用不同,對義大利人的美味程度可能遠不及你這個台灣來的死觀光客。此外,一生去羅馬的次數有限,能吃50支已經是人體極限;但杜老爺冰淇淋隨時可以在超市買到,有時候還會打折,而稀少性 (Scarcity) 的優勢就顯明了。


這點在香港很明顯。米芝蓮2008年開始推出港、澳美食指南,2009年頒佈星星。這本指南推出馬上招來罵名,歐美人士認為米芝蓮星星頒得太多,浮濫的程度只比國軍高階將領好一點而已,他們無法理解這鼻屎大的地區哪來那麼多好吃的。而幾位台灣友人吃完一輪之後,也做出結論「的確差歐美一截」、「可能評審不是同一批人吧」、「買榜啦!」。我自認這是頗為偏頗的看法,理由之一上一段已經詳述;而抨擊的鬼佬可能不清楚,香港、澳門是聚集大中華區食肆精華的重要區域,這其中形成理由是有歷史的(不是在說相聲),爾後有機會我們再詳談。不過比起中國北上廣深等一線都市,港澳飲食的豐富程度絕對首屈一指。但就算給了一堆星星,店家樂得媒體報導推薦,一不小心還是很容易錯過。就舉我每次去香港住的蘭桂坊@九如坊酒店吧,2F有個兩顆星的海鮮粵菜,來來去去經過那麼多次一次也沒吃過。一顆星的添好運是不賴,但也沒有在吃到之後身後跑出龍來。至於鼎泰豐就別說了,香港的連進去的動機都沒有,台北本店雖然定期光臨,但想到門口滿坑滿谷的日本觀光客就覺得沒勁。



隨著年紀增長,「選餐廳」的機會愈來愈多。小時候家裡說上哪吃就傻傻的拿香跟著拜,不用動腦都好吃。長大了才知道選餐廳原來是這麼有學問的一件事情,不但要顧及場合、菜系,還要兼顧訂位的難度和假掰的程度。過去我一直不甚明白,為何王品集團會如此受到市場歡迎?直到我一位在新竹2330公司上班的科技新貴好友的一席話點醒夢中人,精闢地道出王品之於約會的重要性:可以拍照、用餐環境佳、體面又有人來喊你大爺。另外我自己再加上幾項,像是昏暗的燈光不致於嚇到對方,還有看起來有點貴但刷卡下去又不致於心痛的價格,果然擄獲無數寂寞的心!

以我這個研究員的觀點,選餐廳就和選投資產品一樣,要先建立Database,把可能的數據量化,並從基本面進行一個所謂分析的動作:Top-down,Bottom-up,最後是最重要的部份,那就是實地查核 Due Diligence。完成所有步驟之後,就能洋洋灑灑列舉優缺點,放在你的Database裡面。過去的資料庫樣本少,腦子還堪用記得下來,不過隨著吃得東西多了,的確有必要把這些資料數位建檔。硬碟有限,谷鴿無涯,我決定把一些飲食心得紀錄在谷鴿affiliate的blogger裡面。畢竟假如谷鴿倒了,我工作的database大概也毀了一半,到時候應該也沒閒工夫再吃吃喝喝挑餐廳了吧!

我決定把這系列定為「酸民米芝蓮」,當中的評論完全不客觀且不會定期重新考察。內容偶爾可能有圖片,但照相技術不會太好(多半是iPhone拍的,成像不好請放空3008股票),歡迎曾經踩過雷先賢先烈提出指教。
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